女大学生干了什么?别总拿“女大学生”说事

来源:红网时间:2006-01-11

【来源:红网】 【作者:王栋】 

  内容提要:过分强调“女大学生”这类片断的身份属性,在新闻传播上也许有意义,那就是利用足以颠覆习惯思维的噱头,增大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但是,这种扭曲了一个人群的形象和真正性质的新闻,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呢?

  打开电脑,又一次看见了关于“女大学生”的新闻,《海南摧毁女大学生祼聊网络色情团伙》:“2005年12月29日晚上,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民警对金贸派出所辖区的两所大厦的两间房子进行突击侦查,当场抓获吴某等8名裸聊女子。”

  在这个新闻里,“女大学生”干了什么呢?报道里说,“警方调查发现,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台湾的电脑网络公司……2005年初,该公司在海南某媒体上以招收打字员的名义招聘了一批年龄20至22岁的年轻漂亮的女子。警方在现场发现了大批应征材料,其中不乏大学生。”

  原来,是不法公司招聘,“不乏大学生”应聘!那么大学生有没有参与“裸聊”呢?报道最后说,“(被抓获的)吴某等人大部分是中专学历,此前有的无业,有的曾做过服务员。”

  哦,原来如此。“女大学生”只不过是应聘打字员,而她们也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是“以招收打字员的名义”招揽做非法勾当者,那么女大学生有什么值得厚非的呢?相反,事实告诉我们,尽管“不乏大学生”来应聘,但最终被抓获的吴某等人,却和“女大学生”不相干。

  近两年,媒体突然对校园空前关注起来,“女大学生如何”、“教授如何”、“研究生导师如何”,新闻往往被过度渲染,几乎有了一种对高校妖魔化的倾向。其实,根据笔者了解,身居校园的大学师生们,总体上还是更理想化、更单纯一些的,根本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所夸大其词的样子。

  前几天在“新华网评”读丛亚平的文章《网站大量灌输性色奇闻危害多多》,深有同感。但是面对遍布各大网站的“性色奇闻”,我们同时又感到无可奈何。在大量的性色奇闻中,涉及“女大学生”的数量不在少数,像丛亚平文章就引用了一则“女大学生被网友强奸抢劫回学校后偷偷服下避孕药”。最近有两篇非常吸引眼球的报道《19岁女学生悄然生下双胞胎母子俱亡男友不知去向》和《坐台女大学生与中学同学合谋劫杀相好大款抛尸》,前一篇,“记者经调查得知,出事女孩是甘肃省某大学培训学院学生,年仅19岁。但由于放假,记者没有找到学校及相关当事人。”你看,没有找到学校以及相关当事人,记者就已经调查得知了“出事女孩是甘肃省某大学培训学院学生”;后一篇,“经突审,王某,女,现年17岁,宁夏石嘴山市人,宁夏某大学在校自费生”,这个17岁的自费“女大学生”,她的代表性有多大呢?

  过分强调“女大学生”这类片断的身份属性,在新闻传播上也许有意义,那就是利用足以颠覆习惯思维的噱头,增大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但是,这种扭曲了一个人群的形象和真正性质的新闻,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