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级改革的三种担忧 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

来源:中国青年报时间:2005-03-2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的出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1987年开始实行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已经显现出诸多弊端的情况下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但改革只是一种手段,它并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我认为,英语四、六级的改革有如下值得担忧的地方:

  担忧之一:高校仍然把英语四级证书与学位挂钩,用人单位仍然将英语四、六级当做用人的门槛。

  改革后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不发证书,改为发放成绩报告单,不设及格线,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
这个措施虽然有利于扭转英语四、六级证书“一证定乾坤”的状况,但如果学校、用人单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重新确立其评价标准,将会使上述改革措施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从教育部对英语四、六级改革的表述来看,只是规定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不必”与学位挂钩,这种模糊的表述让广大师生感到不知所措,更会成为一些学校继续实行“挂钩制”的口实。

  英语四、六级考试之所以在近几年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四、六级证书牵涉到太多的利益———奖学金、评优、学位、保研、就业……这使得考试变了味,成为了利益之战。考试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过错,但如果考试牵涉到如此多的利益而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的话,不出问题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笔者认为,英语四、六级改革不应该仅仅是考试内容、计分方式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如何淡化英语四、六级与诸多利益间的联系,还四、六级考试以本来面目,让学生、学校、社会三方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英语四、六级。


 
 担忧之二:改革会不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化英语教学资源的紧张状况?

  改革之后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更加注重听说能力的测试,听力的总体比重有所上升。从这些措施上看,英语四、六级考试将更加注重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整个英语教学是否能够跟上。

  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与教学设备,在大学扩招之后,英语教学资源的缺乏是令许多大学头痛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英语教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英语课往往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一个老师教上百名学生是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般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难以形成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觉得累,老师的负担也重。

  英语四、六级注重听说能力的改革导向将会使本来就紧张的教学资源捉襟见肘,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需求冲突,转变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是高校在改革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关链接:四六级题型改革四大要点

  1.成绩报道方式变记分体制由原来100分制改为710分记分体制。从今年6月起,考试成绩将改为分布在290-710分之间,具体是正态分,均值是500分,一个标准差在70分,成绩低可以到290,高可以到710,计分模式与托福类似。

  2.给学生报总分和各单项分从今年6月开始,试卷将分四大块,听力、阅读、综合、写作,阅卷后只向学生发放成绩单,给每个学生报总分和单项分,让考生了解自己能力的强弱所在。还将向学校给予成绩解释,主要是使学校更好地理解分数含义。

  3.听说题大增阅读写作下降从2006年1月开始,听力理解部分将由原来的20%提高到35%,还会出现一定数量的主观性试题;而阅读理解部分由原来的40%降为35%.阅读理解中仔细阅读占25%,快速阅读占10%;写作本身不变。有议论文、说明文等写作,但占整个试卷的比重会从15%下调到10%.

  4.暂不实行机考也无“题库”听力考试更接近现实生活。题材采用短对话、长对话、广播电视讲座节目等。但近期四六级考试不会实现机考,也不会有所谓“题库”存在,还是采取考试的命题为首。

担忧之三:改革会不会变相加重学生的负担?

  改革之前的英语四、六级只分“及格”、“优秀”两个档次,虽然这样区分过于笼统,不利于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但这种划分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了学生在分数上的差别,使学生不会为分数斤斤计较,只要“过了就好”,客观上有利于维持学生之间的心理平衡。

  改革之后的英语四、六级给出成绩报告单,分数之间的差别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不发证书的情况下,分数的多少很容易与学生能力的强弱挂钩,在这种状况下,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量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这客观上就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可能十全十美,面对牵涉面极大的英语四、六级改革,作为当事人中的一员,我们只是希望改革能“对症下药”,顾及多方面的利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愿改革一路走好!作者: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