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马承和他的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
讲台上,年过六旬的老师手舞足蹈;讲台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们兴奋地拍着课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多位小学教师安静地围坐在学生后面,仔细地观摩这堂"吵吵闹闹"的现场课。
“婆婆,汉语P,英语/P/、/P/。 爸爸,汉语b,英语/b/、/b/ 泥人,汉语n,英语/n/、/n/。大家注意,发这个音的时候,嘴要这样。”台上的老师使劲地咧开嘴.身子尽力地向前倾,学生们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利用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发音之间的相似性,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英语辅音的发音。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a":"同学们,这个字母在英语中读/Z/我一起读,/?/、/?/、/?/老师在、a"的前面加上字母"b',后面加上字母"d":"大家看我怎么读英语的,/b/、/?/、/d/,/b?d/。来,大家拍着桌子,和我一起念:/b?d//b?d/、/b?d/、/b?d/
一时间,课堂热闹了起来。有节奏地拍打课桌声,成了学生们朗读英语单词的音乐伴奏。
然后,老师在字母a的前后,分别加上了d和d.p和t、b和辽、l和g等字母。指着单词dad,老师大声地问:"哪位同学会拼读呀?" "我" "我。"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一位胖胖的男同学站了起来:/d?d/。""You are right!"虽然没有听明白老师说什么,但老师的微笑让男孩子知道自己答对了。老师的鼓励,让课堂上的气氛继续升温。到后来,一个新的单词一出现,还没等老师提问,学生就已经在下面大声地读了出来。
40分钟过去了。这些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小学生,当场学会了26个英语字母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当场认读出80个英语单词,而且能够独立拼读所有规则发音的单词。讲台上,老师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湿,但手中的教鞭依然挥舞着,仿佛乐队的指挥棒,带领着孩子们进入英语学习的快乐天地。"学生们兴奋的目光和我的目光在空中碰撞。
就是这种感觉,让我坚持走了40年的教师路。"走下讲台的老师--马承对记者说。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法."在最近举行的全国外语学习研究会的成立仪式上,记者见到了马承。在老师们的簇拥下,马承开心地笑着。远远望去,已经63岁的马承还是满头黑发,浑身上下散发着年轻人独有的活力。但是,当记者和他促膝相谈时,才发现他的胡子已经全白了,而且拉拉杂杂。
"记不清楚有多长时间没有刮过胡子了。天天在外面讲学,实在是顾不上它了。"马承拿出两片药,就着水吃了下去。他告诉记者,这是治糖尿病的。马承出生在辽宁省一个贫困的小村庄。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全靠父亲一人养活.
"当时家里只有一间半房、三床被子、由于我学习好,母亲让我单盖一条被、单睡一间房。"后来,马承被保送上了北京冶金学院外语系,成了家庭和村里的骄傲。但是家里的贫困没有一点好转,为了贴补家用,马承的母亲每天走60华里的路去帮人干活,尽管坐车只需要花2分钱。
"读大学期间,有一次放假回家,母亲给我们几个孩子熬了一锅粥,而她自己只喝汤。"母亲对马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后来的教师生涯中,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马承也没有退缩过。从读小学开始,马承就有两个梦想:一是当一名作家,一是成为一名教师。读书期间,马承写过几百首诗,自制成《马承诗集》。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实现另一个梦想的机会。从北京冶金学院外语系毕业后,马承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教师生涯。
1963年,马承从办学条件很好的北京育才学校调到了宣武区一所条件最"差"的中学任教。当时,这所学校的学生被称做"瓜菜代",也就是好的学校挑剩下的学生,只好用簸箕一堆一堆地提了。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的语文、数学加起来刚够120分。工作不久的马承血气方刚。由于大学学的是俄语,而从事的却是英语教学,于是,马承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英语,早起晚睡、除了正常上课外,还用几倍的时间给学生们补课。然而,付出的辛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学生们的英语大面积不及格。在一次家长会上,马承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身份向家长汇报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汇报完毕,一位家长站起来质问他:"我们的孩到了初中仍然不及格,这很好理解。但外语课在小学没学过,一没有基础问题,为什么你教了半年,就给教不及格了呢?"回忆起这件事,马承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听到家长的质问,我面红耳赤。是呀,孩子并不笨,为什么经过半年的学习还会不及格呢?"孩子们成绩不好,又被强迫学习,渐渐地,马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僵硬起来。"你看,这是学生用砖头碰的。"马承指着太阳穴旁一道白色的疤痕对记者说,那个时候,放学后学生就大声喊我的名字,一点都不尊重我。当时,我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有的时候还会急得哭。"说到这儿,马承笑了。马承决定向老教师请教。
1964年,他卖掉自己的手表,买了一辆没有挡泥板的旧自行车。从东城到西城,从宣武区到海淀区,马承骑着自行车到处讨教,先后听了30多位教师的课,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有一次,马承在宣武区煤市街一根电线杆子上看见一张英语家教广告,上面写着"学英语有绝招"。马承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找到了这位老先生。他收了马承20元的学费,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老先生告诉他,学英语巧学。上课时,老先生拿出一张字母卡片Ff[ef],问含有几个音?答案是两个,一个是[e],一个是[f],如果去掉[e],剩下的[f]就是这个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了。第一次,马承感受到了英语教学的智力性。
但是,其他的字母是不是也是这样呢?马承多了~点心思。他发现。字母f.l、m、s、x都符合这个规律。他把这种去掉字母名称音中的第一音学习读音的方法取名"指头法",把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取名"音素"。
那么,有了"掐头法",是不是就有一个"去尾法"呢?按照这个思路,马承发现,b【bi:】去掉[i:],就可得到[b]的音; C[si:]去掉[i:]就可得到[s]的音。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到d、j、k、p、t、V、Z等其他7个字母的音素。然后,通过研究者素与汉语拼音之音的关系,发现英语 g [g]、 h [h]、 y[j]、 w [w]、 r [r] 5个字母的音素与汉语拼音g、h、y、w、r有相似之处,只要一纠正,l-2分钟就掌握了。在发现了辅音字母的发音规律后,马承转而研究元音字母的发音法。
1965年,马承的"字母、音素、"这个教学法的基本内核是注重字母的名称音、音素和音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把讲授26个字母名称直作为学习音素的基础,把掌握音素作为学习音标的前提。学了字母学音素,学了音素学音标,学生一开始就能掌握字母与育素的对应关系?quot;说起"三位一体教学法",马承脸上的疲惫消失了,"我们学母语的时候,是直接学字母的发音,也就是音素。但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却先教字母的名称音,再教音标,音素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往往是学了好几年英语,仍然不会拼读单词。很多学生为了记住单词发音,常常用汉字给英语注音。比如把'thank you'注音成'三块肉','going'注音成'勾引'。记忆单词的时候,就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死记硬背。无形中,学生学习单词分成三个部分:记读者、记拼写、记意义。这样,既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又加重了学习负担,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而'三位一体教学法',是在对传统英语教学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见其形读其音,读其音想其形',记单词的时候把音、形、义结合在一起,基本达到会读的单词会写,会写的单词会读,不需要用汉字给英语注音,也不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单词。这样,'哑巴英语'。'文盲英语'也就不会出现了。"
采用"三位一体教学法"后,马承的学生不仅当堂就能流利地拼读单词,而且回家后也能自学。语音的顺利过关,为学生学英语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高涨起来。很多学生的语文、数学不及格,但英语却能考到80多分。"这说明孩子们并不笨啊,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教法不当,才耽误了这些孩子。"说起教学,马承总是感慨万分。
学生们没有了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解冻,而这种浓浓的师生情还延伸到了多年以后。1995年春节大年初二,马承回家时,看到门把手上挂着足有五斤重的一条大鲤鱼,上面贴了一张纸条:"马老师,我每年春节都来看您,可惜您都不在家。今日送鱼一条,祝您健康。"落款是:"您32年前的后进生"。 "我没有时间得病"
从1972年起,马承离开了中学,先后在教育局、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工作。但这时的马承,已经离不开教学了."我的本职就是个英语教师。"马承对自己做了一个清晰的人生定位。于是,他想方设法在社会上兼职教英语。夜大、北京科学技术交流站、职称培训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通过大量授课,马承摸索出了一套供各类成人学习英语的经验。
一次,马承因病住进了医院。医院领导认出了马承,就请他抽时间给大夫们补英语,以应付职称考核。上课时,大夫们说:"英语太难,现在我们连字母都不会读,怎么办户马承笑着说:"我认为英语特别容易。你们不是不会26个字母,而是大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会了什么。"说完,马承向大夫们出示了他们经常写的药方,如退烧药APC、维生素Va、Vb、Vc,一日三次的缩写t, i, d(three times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