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课下乡为何“送”多“接”少?

来源:中国教育报时间:2005-06-29

  送课下乡活动一茬接一茬,如走马灯一样,在农村各个角落闪亮登场,这精彩的一瞬间究竟点燃起多少教研的火把,却值得我们深思。据我观察,只有10%者,能在课堂中尝试运用听课所得,那剩余的90%涛声依旧,为什么叫得如此响的送课下乡在农村却难以遍地开花呢?

  从“送者”来看,一腔真情倾注于课堂,课堂上展示的是送者完美化的预设,虽说也有课后另述教学设想者,但那一分钟的宣读式讲解,如风过耳,无任何痕迹留下。
送者,只注重了形式上的“送”,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至于是否送进了听者的心里,好像是与己无关的事,也就是说,送者缺乏的是蹲下身子与农村教师面对面交流的预设。

  从“接者”看,送课者水平高高,自叹不如,虽常常被其课堂上的精彩所感动,“感”完了,却并不“动”——动脑想个为什么?正可谓听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接者,习惯了被动的接,只要给,我就拿,至于拿来干什么,不知道。换言之,接者缺乏的是一种积极求上的心态,自感不如人家,思想上已被纤小的木棒所束缚,老老实实,安分守己,不想如何风驰电掣变成一匹千里马。

  鉴于此,要想让“送课下乡”真得送来一片灿烂,其实也很简单,换“送”为“研”!这一个“研”字,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它对于学生意义深远,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人皆知《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之所以顺利过了河,是因为它入了水,探知了水之深浅。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否也应下水,互相试试对方的水性?只有相融其中,才能悟其真理。

  既然是研课下乡,就得要求送接双方一同下水,备同一节课,自行探究,完成个性化备课,在这一过程中,思考才能落到实处,疑问才能就此生成。接下来的环节是让送者送课,接者在听的过程中,不时与自我的见解碰撞,创新的火花会随之而来。第三环节是交流,交流各自的精彩与困惑,追根寻源,共同反思,共同成长。

  由此可见,只有研课下乡,农村教师才能感悟、领会这节课的内涵,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独立行走,越走越好;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城乡间和谐平等的对话机制,才能真正把阳光洒向农村教师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