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商报》7月13日报道:今年海南高考取得897分的理科状元李洋因是湖北移民考生可能无法入读重点高校。据悉,这已经不是海南省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在2002年,海南省的文科状元就曾经“缺失”,原因是同样的,那位文科状元是来自湖南省的一名“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这个词语在每年高考前后都会在各大新闻报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是有关限制其考试的报道就是限制其入学。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为是“移民”而含恨“挥别”高考或学校,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众所周知“高考移民”是有关部门禁止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和孩子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呢?根本原因公众都知道:为了让孩子读更好的学校,受更好的教育。
在我国现有的高考录取体制中采取的是分省(市)录取,由于各个高校在各地的录取人数不尽相同引起各地学生受到的高等教育也是有偏差。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的省市其教育水平就比较先进,但是其学生面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当然北京,上海等市除外。因为这些地方有北大、清华等中国首屈一指的高校,它们对于本大学所在地的招生人数远远大于其他地方。尤其是北京的学生,在外省市的老百姓看来他们是再幸福不过了。而像山东、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教育水平高,学生素质也高的地方来说他们是再悲哀不过了,因为在同等分数线上这些省市的高分考生却不能上很好的大学。为了能有光辉的未来,“移民”成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这就是“高考移民”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所在,但是各省市铁制度的明文禁止就导致李洋这样的孩子成了这个社会畸形制度下的牺牲者。
这个事件让我想起几年前一则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一对夫妇想将孩子过继给北京市的人抚养,因为有北京户口孩子长大后的教育就不成问题了,他可以不用像其他省市的孩子那样挤破头才能进北京的的高校。像李洋事件一样,我们心中为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心感悲哀,这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哀,这应该是我们整个教育制度的悲哀。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的政协会议年复一年的讨论,讨论高考的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但是政府却总也拿不出实质性的改革政策出台。媒体铺天盖地地呼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公平,明事理的人心中都知道这个道理,只有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保障。可是普通百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那一天。
当海南的高考移民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的时候,当一些省外学生汹涌不断地挤到新疆等地报考的时候,我们急切地呼吁政府能尽快加速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于这类问题已有政协委员提议:在人口众多,大学较少的省区,投资多建一些大学,特别要重视一些地区级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在录取制度上实行统考、统招,各学校均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平竞争,按志愿和分数进行取舍。
笔者认为,这种提议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但是我们的高校教育不能总建立在高考的基础上。虽然现在有一些高校根据学生在中学和课外的综合表现来选择人才,但是这个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得到普及,而在大学教育制度高度发达的美国,高校选择生源已经普遍采用这个方法。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肯定国外的做法而否认我们的高考体制。笔者认为:我们是否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加强从高考外途径录取人才。对于像李洋这样的高考移民生我们的高校是否也要考虑“破格”录取?
总之,李洋事件要引起我们的教育部门以足够的重视,尽快完满的解决是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回报,彻底杜绝“高考移民”现象的再发生是对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进步做贡献。当我们的媒体不在出现“高考移民”这个词语时,中国的教育公平就迈出了成功辉煌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