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夏令营为何让人看不懂

来源:中国教育报时间:2005-07-20

  暑假刚刚开始,在国内外语培训市场上知名度极高的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就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特色夏令营。其中,由新东方斥资3.2亿元建成的扬州外国语学校举办的“酷学酷玩”夏令营,虽然明码标价“12天营2180元,36天营5980元”,但“正在进行时”的第一期就招收了1500多名营员。

  加上已报名的二期、三期,到暑假结束前,仅此一地的夏令营就将达到3000人的规模。至上周末,新东方已在各地开了18个夏令营,有近80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些时间长短不一的暑期活动。

  为什么价格不菲仍能吸引这么多的中小学生?有业内人士认为,“既玩好又学好”的理念加上社会对外语培训的需求决定了这种夏令营的火爆。

  现在的夏令营的确令人眼花缭乱,其“贵族化”、“学习化”趋势近年来一直受指责。有的夏令营太“奢”:除了给孩子们预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设计”了种种“豪华”的活动;有的夏令营又太“苦”,变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第二辅导班”。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垃圾夏令营”,让受过骗的家长们谈“营”色变。有人说,如今的夏令营成了全社会都看不懂的“万花筒”。

  那么,现在的夏令营应该怎么办?到底应该什么样?在日前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承办的一次以夏令营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来自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一些专家指出,120年的夏令营历史表明,世界各国对夏令营的性质与内容是有共识的,即都认为应该是“将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返回自然的活动”。

  放假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从学校里飞出来,湖边、草地、木屋、帐篷、篝火,“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才叫夏令营。团中央全国少年儿童冬夏令营活动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刘俊友回顾夏令营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时说,“夏令营一直是少先队组织的一种教育手段和典型活动方式。过去什么人能参与夏令营?只有团队组织、教育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即能够给孩子们做榜样的人,这是必需的资质。怎么办夏令营?改革开放后举办的夏令营指导思想都是,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全社会都希望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他们。所以那时的夏令营,享受过空军提供的专机、海军支援的战舰,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感受社会的关怀。”

  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了,夏令营放开了,一下子又铺天盖地,但仅仅靠市场引导行不行?

  12年前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全国引起了一场教育大讨论的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从美国的经验到日本的变革、再到中国的探索来看,夏令营有着共同的规律:不论把它定位于一种教育还是一种产业,最终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的水平,即教育的效果。更清楚地说,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也是夏令营的本质特征——尽管这种教育可能是隐蔽的,了无痕迹的。20多年来成功组织过许多全国性夏令营的刘俊友说,夏令营是有追求的,它应该具有教育性、公益性、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任何人在经营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育性。如果不是,夏令营在一定形式上就会变成“少年旅游团”、“亲子旅行团”的逛大街和游山玩水。

  其实,家长和孩子们凭着对夏令营的美好向往,在选择时是有一定的基本判断的。据某大旅行社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旅行社组织夏令营招生很难,有时只有几个人报名,难以成行。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参加什么样的夏令营是有自己的内心指向的。对最直接的参与者——孩子来说,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夏令营?与少先队员亲密接触了40多年的沈功玲老师,前几天在学生中做了一次小小的调查:没有读书负担的;玩得彻底的;能学我们学校里没有的东西和我喜欢学的东西;夏令营的内容越丰富越好;让我们在那能有成就感;希望老师忘记自己的年龄,跟我们一起“疯”;离城市越远越好,越“野”越好……

  面对这种局面,专家们呼吁政府在为青少年举办夏令营活动上应该有所作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管西亮认为,必须尽快规范夏令营的管理,明确政府监管的责任。主办者如果把夏令营当作赚钱的工具,不但会弱化教育的功能,也难免会出事,比如安全事故。还有,夏令营不应该办成“第二课堂”,只给学生补课或看着孩子做作业,这些都需要有行业的规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了自己对夏令营发展的一些预测:一切夏令营活动都应该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活动;都必须是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夏令营活动不能成为学校生活的简单再现;不能以赢利为第一目标或主要目标;夏令营活动应当进入专业化运作。他特别解释,如同美国的做法,参与夏令营组织管理的各类主要人员,都必须通过相关培训并取得资质。针对中国的国情,所有非教育机构举办夏令营活动,同样应获得相关资质,其管理监督应严于旅游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