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难以承受之重 拿什么应对新读书无用论?

来源:红网时间:2005-11-14

  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按照达标要求,其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但事实是,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学生。
 
  而更令人沉重的是,威县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典型,它不过是记者随意调查的一个县,也许比它的辍学情况严重、更触目惊心的县还有很多。(10月9日新华网)

  出现这种情况,不排除有学生厌学、教师素质堪忧、学校教育欠佳等原因,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是绕不过的重要门槛。“厌学”和“读书无用”的背后,是数不尽的辛酸和无奈。被采访家长的真实告白,“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下工作”,可谓是道出了“读书无用论”的真正因由。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当地农民算的帐是,一个孩子小学、初高中及大学下来,10万元是底线。这样的支出对于一个每年现金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的。尤其令人不能接受的是,这还只是前期投资,即便孩子成功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还有就业这道难以逾越的槛,有些学生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由此可见,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难以安心读书。

  此外,不公平的高考录取政策,也是泼向农家孩子的当头一盆冷水。中国社科院一位学者指出,1978年前,教育机会分配向着日趋大众化和平等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成为缩小阶级差异和促进社会经济均等化的重要工具;1978年以后,教育机会分配则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教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分化的重要工具。让子女求学深造,是农家孩子改变身份和命运的依托,但和有钱的富豪、有权的高官、有背景的家族相比,他们的成才之路充斥着太多的荆棘和路障。

  一个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能要过一生清贫的日子,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对那些费尽心血让子女上完大学而孩子又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来说,读书不仅不能带来实惠,反而会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困局。前些天,网络上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农民子弟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和城市白领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的经历,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关注和议论。其实,他还是幸运的,毕竟成功了,多数人却未必能够成功。农民通行的认识是,读书就像赌博,押宝押对了是幸运,押错了就意味着血本无归,可能要背上一辈子的债务。

  读书上大学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改观,如果不能切实扭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首先让农家孩子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就得了业,“读书无用论”就一日难以消除,科教兴国战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