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求学之痛的流行性癔病

来源:四川新闻网时间:2005-08-03

  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在她留给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遗书里,秀秀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本报7月25日06版)

  7月10日,银川女孩秀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她不想离开的世界。
因为想为妈妈节约10万元的择校费,她的父母被打入痛苦的地狱。

  10万元,足可以让我们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百般拷问。我们不赞同这样的选择,如果她的离去能够对社会有一点触动,死得其所。

  痛苦的还有无数成都家长。因为择校热,家长们在7月过得并不快乐。托关系、写条子,目的只想让子女挤进重点中学,1万元、3万元、5万元,只要你收,啥都好说。

  收了三五万元的老师应该高兴,但据说他们也不快乐。他们左手数着钞票,右手却拉着自己教导多年的学生,泪眼相望。一位重点中学老师说,我的娃考进了北大,但他交不起学费,他母亲不顾脸面给人下跪。

  校长们在7月关闭手机,躲避,但总逃不过家长的追逐。“我无处可逃,我冤比窦娥———他们前脚刚交费,转身就骂人。”

  7月,求学之痛集体来袭,所有人都像患了流行性癔病。

  择校费、入学费,一个破旧而且沉重了多年的话题,在7月,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三五万元,对某些人就是一顿宴请,甚至一笔小费,但对成千上万的贫困娃娃,却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专家指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择校热的根源,病因在于国家财政政策的倾斜不平衡。只要是重点学校,国家不惜巨资投入,盖高楼,买设备,政策还要大倾斜;一般学校,不光缺少投入,工资还得自己创收。“在农村,孩子们没有课桌,没有书本,没有电脑……”择校风的加剧,将导致这种不均陷入恶性循环。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许还将成为我们多年的“宿敌”,要医治这个“肿瘤”,首先要改革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政绩考核方式。前不久有媒体透露,国家的教育财政预算竟然没有完成,这对教育改革是一个沉重的拷问。

  但7月,也有让人高兴的消息,给7月带来一丝欣慰。国家教育部公布了贫困学生入学帮困热线,无疑成为7月一大利好。川大等多所高校在7月启动入学绿色通道,并向社会公开承诺:贫困学生一个不会少。

  这样的承诺爱心融融。在广东,将启动义务教育全免费工程,为此付出60亿元的爱心,勇气让人振奋,人们更把它看做一种标志。我们希望,广东模式能产生巨大的“核”效应,辐射全国。成都上周再次启动“两免一补”工程,我们希望,已取得实效的“两免一补”,是广东模式的一个前奏。

  治理学校乱收费,金牛区迈出实质性一步:8月1日起,7万中小学生到银行交学费,不再交给学校。我并不把它看做一个方便百姓就近交费的利民举动,而是关闭学校乱收费渠道的一个“标本”。效果如何,还待检验。

  广东模式需要普及,金牛经验值得期待。我们最小的愿望,是今后不要再接到有关学校乱收费的投诉电话,这样的新闻线索,媒体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