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强:做一个离真理最近的人(图)

来源:山西晚报时间:2005-08-16

  他是一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山西学子,今年春节,他利用寒假,按照“户—村—乡—县”的思路,对山西省3个村4个乡和两个县的农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札记的方式写成近4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这篇报告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称赞,国内各大报纸纷纷摘发。6月18日,本报记者赶赴北京采访李强。

  背景资料

  李强,太原人,20岁,2003年从太铁一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年春节,他利用寒假,按照“户—村—乡—县”的思路,对山西省3个村4个乡和两个县的农村现状进行调查后,以札记的方式写成近4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激动不已,将它寄给温家宝总理。


  4月28日,温总理亲笔复信,信中说“《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

  让责任引领人生

  对大多数人来说,责任是神圣的,同时也是沉重的,那么,对于一个还在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责任意味着什么?

  记者:

  一个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能够得到总理的批复和肯定,是不是很振奋、很激动?

  李:

  当范敬宜老师在电话里把总理的回信念给我听时,我特别激动,感到了总理对我们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是我的荣幸,更是清华的荣幸,同时也是全国大学生的荣幸。

  记者:

  总理的回信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从事新闻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据说,你们的顾秉林校长也曾经在2003年的毕业典礼上,以“让责任引领人生”为题致词。总理的批复和顾校长的致词都突出了“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理解“责任”二字?

  李:

  顾校长在致词中强调“责任”二字太正常不过了,因为,强调责任是清华大学的一个传统。清华的大礼堂前有一个“行胜于言”的纪念碑。那是上世纪二三十代清华校友留给清华的一个礼物。同时,从历代清华人身上也能够看到这种责任感,例如“两弹一星”的23个元勋中,有14人曾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可以说,清华的学生始终都有一种责任感。所谓“责任”,说到底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情怀。

  调查选题酝酿已久

  在总理和老师的眼里,李强是有才华、有热情的;但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李强却是孤独的,甚至是另类的。那么,在李强的眼里,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记者:

  范敬宜院长花费了整整一个晚上和一个早晨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你的调查报告后,用“惊异”两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这种惊异除了对你才华的称赞外,可能更多的是被你“肯沉下去了解中国”,以及“勇于实践”的学术精神所感动。你如何理解“学术精神”这个词,又是如何把它转化为具体行动的?

  李:

  我个人认为,“学术精神”这个词用在我身上不大合适。因为,毕竟我还是个学生,还需要不断学习,而学术则一定要上升到理论思辨这样的高度。

  记者:

  那你的《乡村八记》是心血来潮的即兴之作,还是一个酝酿已久的心愿?

  李:

  是酝酿很久的一个心愿。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是清华的一个特色,如果你的选题好,而且写回来的报告确实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校还会适当地给你报销一部分费用。这种氛围对我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记者:

  当许多大学生把目光投向城市甚至国外,把精力倾注在雅思、GRE考试的时候,你却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农村,你觉得自己的行为另类吗?

  李:

  我觉得我不另类。不可否认,是有一些学生把目光投向大城市,但据我所知,去年清华的毕业生中,有超过40%的同学到西部和国家重点行业就业。

  记者:

  我也感觉面前的你不另类,可能是你关注的问题比较另类吧。

  李:

  我关注的问题也不另类。清华的“三农学会”就是关注三农问题的;另外,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师生历时7年,跨越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做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中国农民故事》,最近出版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我关注的问题并不另类。

  记者:

  既然关注“三农问题”的人这么多,那么为什么唯独你的报告得到总理的关注了呢?

  李:

  我觉得,总理关注这个报告,肯定不仅仅因为报告本身。这首先是温家宝总理对农村问题比较重视的结果。全国共有2500个县(市),而温家宝总理在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时,曾经深入到1800多个县市去考察工作;其次是总理对我们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种鼓励。

  中国农村需要关注

  在一个城市孩子的记忆里,农村是贫穷、落后甚至愚昧的;当这个孩子慢慢长大,并一步步成熟起来时,农村又是个什么样子?城乡之间这种巨大的差异,在孩子的心灵上会留下怎样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将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记者:

  说真话,我看了你的《乡村八记》,尤其是《二姨家的年收支明细账》,觉得你所调查的这些东西,在中国的农村太普通、太司空见惯了,你怎么会有兴趣去做这样一个调查呢?

  李:

  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东西。有些东西大家可能都看到了,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认真思考。范敬宜院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越接近基层就越接近真理”,我想做那个离真理最近的人。

  记者:

  这个调查报告将会对你的人生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李:

  这个调查报告是我的第一个社会调查报告,是我真正了解社会的第一步,它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调查报告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

  记者:

  在下乡调查之前,你眼里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

  李:

  我眼里的农村就是8年前姥姥家的那个农村,贫穷是我对那里最深的印象。比如,做饭用的是大锅土灶,吃的是没有油水的南瓜面片儿汤,和难以消化的玉米面窝头;看的是只能收到一个频道的电视;住的是老房子;走的是没有路灯的土路……

  记者:

  那下乡调查以后,你所了解到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子?

  李:

  除了记忆里的那个农村外,我还读过一些农村方面的书。因此,这次调查,我关注的就不仅是诸如衣食住行的东西了,而是开始关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农村家庭收入比例的变化、农村教育体制问题、农村费税改革以及农村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

  这次调查给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李:

  最深的感触就是城乡差别太大了,而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又远非“贫穷”和“钱”所能够解释和解决的。在中国,最大的国情在农村。有着9亿人的中国农村太需要关注了,因为它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如果抛开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百本名著学生必读

  对一个学生来说,读书无疑是重要的,可如何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李强是如何读书的?

  记者:

  有人说,你像马克思研究商品经济从货币开始一样,从二姨家的13亩耕地开始考察。看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吗?

  李:

  没有。

  记者:

  有人把你的调查报告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进行了比较。你看过这本书吗?

  李:

  上学期读过了。其实,写这个报告,主要就是受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曹锦清先生的《黄河边的中国》的影响。

  记者:

  范敬宜院长在评价你的这个调查报告时说,“它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仅对农业部门,而且对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乃至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同时,范敬宜院长还指出,你“在揭示农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是单纯的指责和抨击,而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