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社会爱心正遭遇教育苦难的过度开发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时间:2005-08-23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公布了《中国优秀特困生调查报告》。报告称,以每年8000元为标准,一个本科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一个处于相对贫困线的农民41年的收入。数字是抽象的,可我们知道,每个抽象的数字背后,都蕴藏着无数“上不起学”的悲情故事,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表征着中国弱势群体的教育苦难。

  沉重的教育苦难,在政府救助体系尚不完善的现实中,常常指向了社会爱心的救助。每一个苦难报道的背后,都会有类似“伸出援助之手”的爱心呼唤。层出不穷的苦难出现,就有着层出不穷的“爱心呼唤”,社会爱心正遭遇着教育苦难的过度开发,这种过度开发对社会生态的破坏是巨大的。这种过度开发剥离了“献爱心”应有的主动和自愿,带有浓厚的“道德强迫”色彩,让人们产生某种强烈的逆反和排斥心态。

  实质上,在拯救教育苦难这个问题上,诉诸于能量很有限的“献爱心”是根本不行的。爱心至多只能是一种辅助性力量。拯救,只能从降低教育成本和完善政府救助体系入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不仅大大地超过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也大大超过了整个社会爱心的能力所及,再多的爱心,在普遍昂贵的教育成本面前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按照每年学费、住宿费平均6000元计算,再加上生活费等,每个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花费8000元———中国有多少家庭的年收入在这条线之下?恐怕不只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家庭,对许多城市家庭来说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爱心何以能承载如此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