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知名企业的财务报表 英语课上扮演公司员工 在香港读大学的学生细说———
本报记者邓跃报道 今年高考过后,北京至少有150多名学生赴香港读大学,其中尤以念商科的学生居多。记者调查发现,大家选择在香港上大学除了全英语教学外,和内地的高校相比,他们最看中的就是香港实用主义的教学方式。
为此,记者采访了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大三的学生黄小琛,和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小玉,两人对比了在内地和香港读大学的不同。
香港的大学从“零”年级学起
香港:黄小琛说,在香港,学生们习惯把在进入香港高校后的第一年预科称做“零”年级。学生主要是强化英语和数学的学习,而不用忙着选专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学校里开设的任何课程。”一年准备后,学生在高校的第二年才真正开始大学学习。
在香港高校里,学生真正开始选择专业是在大三。在大学的后两年,学校只会向各专业的学生推荐一些课程,但具体学哪门由学生自己选择。
“我的专业在大四只有两门金融课是主修。”黄小琛告诉记者,最后一年她还可以选修一些喜欢的课程。
内地:小玉说,在大学的第一年,学习以专业领域的基础概念、理论为主,从大二开始专业科目的学习就会增加。“大学学习是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层级递增的。”小玉说。
查阅知名企业3年的财务报表
香港:在大二的会计课上,黄小琛和同学曾查阅了佐丹侬、Esprit连续3年的财务报表。“我们最后要写论文、做幻灯。”小琛和同学要用演讲的方式,向教授介绍对两大公司财务情况分析的结果。例如两大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优点在哪、需要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小琛和同学在课题结束时都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黄小琛告诉记者,除了专业课外在语言课上,教授也会用一个企业为例讲授专业语言。
在大二英语课上,教授在提供了雅芳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相关背景资料后,就开始让学生们分组分别扮演公司的市场部、财务部等职员。
内地:小玉说,在北京学习商科课程,老师也会以具体的经济事件为课程案例。而对学习状况的考察方式主要是考试和论文。
“我们写过《我国会计制度的缺陷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电算化对当代会计的重要性》等。”小玉告诉记者,论文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找到大量事实、案例,这样再通过分析消化学到的理论内容。
香港的大学没有班级概念
香港:小琛告诉记者,香港的高校里没有班级的概念,更没有班主任。“所有选一门课的同学就是一个班,我可以同时和很多人是同班同学。”
内地:所谓同窗4年,内地的大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小玉表示,每到考试的日子大家会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很多不懂的,听同学一说立刻就透了。”最后,小玉开玩笑地对记者说,“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是共同讨论和研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