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说,昨天,香港城市大学为其首次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录取的190多名内地学生举行了迎新典礼。来自海南、高考成绩达到897分的理科生李洋,因为其“高考移民”的身份,在不得不接受梦断清华的现实后,被城大商学院录取,并获城大颁发合计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此中包括4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据悉,根据海南省2002年公布的政策,凡是学籍未满两年的高考移民将不能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而李洋在海南的学籍刚好差一个月满两年,因此被取消报考本科第一批的资格。海南今年还有29名省外就读高考生与李洋“犯有同样错误”,被取消报考重点院校资格。
梦断清华后的李洋,现在有了这样一个不错的出路,确实是一份惊喜和安慰。香港高校“不守内地高考录取游戏规则”的做法再次引人注目。
此前,香港大学曾因为面试不合格,拒收内地11名高考状元,引起人们反思。今次,城大再度不按规矩出牌,其意义远远超出港大状元落选风波。因为,港大拒绝录取高考状元,是出于不同的认同标准,这个标准是柔性的,它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在内地体制外,城大自主录取高考移民,这实在是对内地教育制度的一次冲击。
有网民因此说:“一国两制”好!它给了那些在内地教育制度、高考政策之下,受到不合理或者不公正遭遇的学生另外一个释放的途径,它让海南和清华“脸红”。
也有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海南的做法是按照规矩来,所以无需尴尬;其次,清华也不必尴尬,国内的招生体制就是如此,学校尊重地方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妥。相反,李洋应该尴尬,毕竟他是钻了国家政策空子。
我想,就李洋个案来说,也许海南、清华确实可以不觉得尴尬。但是要是放到国家整个的教育制度、高考政策来考量,李洋其实就是一个“牺牲品”,甚至是个受害者。
造成李洋尴尬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户籍制度和高考政策的不协调。正是由于法律或政策的不协调和冲突,造就了许多无序混乱的空间,这种混乱就可以提供许多空档、空白,既给人可乘之机,又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国家只有一部宪法,所有的法律、规定都必须在遵守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执行,但为什么又会政出多门,互相抵触呢?这令人深思。
李洋最终是幸运的,他被一国两制下的香港高校录取,这个结果应该是皆大欢喜,免除了李洋的困境,又给不少惜才的国人心理上的安慰。
但是,法律、制度冲突的矛盾终究没有就此解决。我想我们不应该高兴,因为明年还有可能产生第30个李洋(因为海南今年已有29名省外就读高考生与李洋“犯有同样错误”),第31个李洋……
如果下一个李洋没有这么幸运,如果下一个李洋因为想不开走了极端(比如以死抗争),那时,我们再来研究、弥补,是不是晚了?
我想应该感谢香港城市大学帮李洋解了围,但我又担心,李洋风波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不错的结局,就此画上句号,很多人可以心安理得了。
如果这样,我宁愿看到李洋依然在痛苦中挣扎(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不会走极端),他的痛苦或许可以早点换来一个新的制度,那将是他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死了的孙志刚,用他的生命启动了国内首次“违宪审查”,最终废除了一部多年来不合法、不合理的收容遣送条例。
活着的李洋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希望不仅仅是尴尬,还有行动!
我不敢想象,如果明年有“移民状元自杀”的新闻出现时,那些老爷们还能否坐得住?我们拭目以待!
(江苏电视台记者 薛培)